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知识问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這裡是解答任何與維基百科無關的問題的地方,就像圖書館的詢問處,或者问答网站之類的服務。提出問題之前,請先在右方搜索現有條目。發問前,請留意以下重要事項:

  • 請在主題欄简明扼要地寫出問題主旨不要使用如「新問題」等無意義的文字。
  • 請勿公開姓名、地理地址、電話、电子邮箱地址等联系信息。我們通常只在此頁回應,並不利用電郵或電話等私下回應。
  • 有關維基百科計畫的問題,請往互助客棧相關頁面询問。
  • 请勿在此页宣扬个人主张就某个议题发起讨论,此页面仅回答个人不懂的问题。
  • 請勿在此頁反覆提出相似的問題、尋求代做功課、徵求醫療建議法律意見


請注重礼仪、遵守方針與指引,留言后请务必签名(点击 或在留言后打 ~~~~)。

發表前請先搜索存档,參考舊討論中的内容可節省您的時間。
公告欄

有哪些语言限制思考的例子[编辑]

有哪些语言限制思考的例子--Wjjksjzs留言2024年5月30日 (四) 12:54 (UTC)[回复]

其實你有沒有想過「語言限制思考」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偽命題,是一個不符合客觀事實的陳述?
更可能的邏輯關係是「思考限制語言」,尤其是「思想自由限制了語言的發展」。--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4日 (二) 09:39 (UTC)[回复]
“语言限制思考”这种论点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比较接近。语种会影响思维,但我不太相信这种影响能强烈到“限制思考”的地步。--CuSO4 · 龙年大吉 2024年6月6日 (四) 00:09 (UTC)[回复]
現代語言都太複雜了。通常科學家會從較簡化的情形研究,比如孟德爾研究遺傳學,是從碗豆而不是人類開始。從簡化的語言考慮,比如程式語言。就有人寫了文章 《Java 和 Python 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簡體)、《從不同程式語言的異同思考問題的本質》(繁體)。程式語言是會影響思考的,你去學兩門差異大的程式語言就知道了,只學一門語言體會不到程式語言如何影響思考。--Shyangs留言2024年6月6日 (四) 01:49 (UTC)[回复]
的確,個人認為程式語言的programming paradigm,如較常見的:程序式程式設計(C)、物件導向程式設計(C++),也會影響思考的方式。--Justin545留言2024年6月11日 (二) 17:13 (UTC)[回复]
C++ 雖然 使用 C 語法,但 程式寫法卻是完全不同;一個是由下至上寫;一個 是由上至下寫... 思考邏輯自然也是完全不同 .--Innova留言2024年6月13日 (四) 10:00 (UTC)[回复]
雖然都是語言,但是用程式語言去比擬人類語言,其實並不太適合。情況就好似十多年前某太投資銀行的分析師做soft drink containers市場分析的時候將其中一間shipping containers製造商的市場數據用作分析,雖然兩者都是containers,不過將兩者混為一談,並不太適合。--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13日 (四) 11:04 (UTC)[回复]
韩国娱乐业的发达和废除汉字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我看来就是语言限制思考的一个例子。当学习必要的汉字也被当成学习外国的语文时,但是谚文本身的特点却造成如果不学汉字无法掌握更多较高级的表达,包括成语和一些汉字词的名词和形容词,转用英语词固然可以弥补认识更少汉字词的缺憾,但是也造成表达上长期保持在初级的表达,中高级的表达渐渐被弃用,或者就算使用了也无法很好让大多数人理解,并且无法理解古籍上内容,这就是全体国民中相当的比例都越来越倾向于关注现代和当下,并且停留在较为简单的表达以防止不被人理解,这也造就了投身娱乐业的人口基础,因为娱乐业全产业都并不需要大量的思考,是一个思考相对不密集的产业。--重庆轨交18留言2024年6月19日 (三) 14:40 (UTC)[回复]
韓國去漢字、將漢城改名做首爾等,其實都民族主義抬頭和去中國化的結果。近年韓國娛樂事業的成功跟去漢字沒有關係,原因是去漢字是1970年的事,而韓國娛樂事業被世人認識其實是2016年之後的事,在PSY的「江南Style」其他國家對韓國娛樂事業完成陌生。需要留意的是,兩者相差四十多年,所以說兩者有因果關係,其實相當牽強。
至於 k-pops「江南Style」在世界流行的原因,早在2016年尾的哈佛商業評論已經有系統性的分析:
https://hbr.org/2016/11/k-pops-global-success-didnt-happen-by-accident
至於近韓流能夠持續,比HBR文章講的要複雜得多,包括選角、市場推廣制度、資金籌集方式、mass customization 式的量產定製模式等;而韓劇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有PD制度(製片和導演工作合一)、金庸式的 short lead-time 製作方法(當年金庸寫小說是邊寫、邊出版,韓劇是邊播、邊拍、邊寫)令到劇本可以根據觀眾的即時反應而改動。--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19日 (三) 16:33 (UTC)[回复]
阁下可能是没有认真看到我回答的后半部分,我没有把韩国娱乐业成功归功于废除汉字,而是认为正因为废除汉字,韩国教育中不喜欢学习汉字的家庭一代比一代更加流于较为肤浅的娱乐文化,而那些认为需要重视汉字教育的家庭更可能投身教育行业而不是投身娱乐产业。
阁下论证韩国娱乐业成功的原因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本来也没在论证韩国娱乐业是因为废除汉字才必然成功,阁下认真看我的结论应该是:那些支持废除汉字的韩国人无论是参与娱乐生产还是进行娱乐消费,都更可能持续贡献娱乐产业,因为娱乐产业本身也不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至少有这些大量比例的人参与在这个行业才是韩国娱乐产业可以成功的前提之一。--重庆轨交18留言2024年6月19日 (三) 17:22 (UTC)[回复]

為甚麼同一種生物繁殖不算近親性交[编辑]

設小明是一個男性的人類,小美是一個女性的人類。

小明和小美發生性行為後誕下一子,成為這個嬰兒的親生父母。

既然小明和小美都是人類,為甚麼他們不算近親性交,毋須承擔更易生病的風險?

Beefwiki留言2024年6月16日 (日) 07:17 (UTC)[回复]

大部分地区高中生物课程都会对该问题有详细解释。风险是相对的,并不是说非近亲性交就没有碰巧遇上两个有害的等位隐形基因风险,只是这种风险比近亲性交低很多。--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16日 (日) 07:22 (UTC)[回复]
怎樣才算「有害的等位隱形基因」?還有我如何回答未讀高中的人這個問題?--Beefwiki留言2024年6月16日 (日) 17:20 (UTC)[回复]
人的体内共有23对共46条染色体,也就是说,染色体是两两相对的,每条染色体都有另一条染色体与之对应(为方便,这里不考虑性染色体,下同)。在某一条染色体上某个位置有个基因A1,在另一条染色体上会有基因A2、A3……,它们互相为“等位基因”。为方便起见假设这一位置所有人都只有A1、A2两种基因,那么一个人可能有的基因型就是A1A1、A1A2、A2A1、A2A2四种。性细胞的减数分裂会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即只保留一个等位基因,即A1或A2(分离定律),同时与另一性别的等位基因组合形成子代的基因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不考虑半显性,下同),为方便起见考虑一对显性基因A和隐形基因a,当组合为AA、Aa时隐形基因a完全不起作用,只表达A基因,组合为aa时则隐形基因将表达。很多遗传病都是某个隐形基因表达所致,假设有害基因a在人群中的频率为1%,那么,任意两人随机交配,子代为aa(患遗传病)的概率为万分之一,AA为98.01%,Aa(无顺序)为1.98%。由于a基因不表达,一个人如果是Aa,一般并不清楚其携带有害基因a。那么假设他的基因型为Aa(有顺序),则随机找人交配,子代为aa(患病)概率为0.5%,AA为49.5%,Aa(无顺序)为50%;假设他同亲兄/妹交配,由于他在第二个位置为隐形基因a,故该位置兄妹基因型也为a的概率高达0.5(可由“兄妹之间DNA相似度为1/2”简单得出,也可以用Bayes公式复杂计算得出,后者实际上为前者的证明),那么子代aa(患病)的概率将至少高达12.5%,远高于0.5%。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假如一个人含有隐性致病基因a,则他的近亲属由于和他的基因更为相似,含有a的概率肯定会远大于其他人,所以和近亲属交配,子代患病概率当然更大。--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16日 (日) 18:43 (UTC)[回复]
先解釋什麼是基因,再先解釋什麼是隱形基因和等位基因。因為有了隱形基因和等位基因的概念,當你向他解釋有害的等位隱形基因時,就會比較容易。--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16日 (日) 18:48 (UTC)[回复]
近交系数 -Lemonaka 2024年6月21日 (五) 01:14 (UTC)[回复]

中文第三人称复数词语的使用[编辑]

在“小明和小狗在玩接飞盘的游戏。在一个小时的游戏过程中,()们玩得很开心”中,空白处应该填入什么代词?是他还是它?感觉都不太对。--Diskopy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04:39 (UTC)[回复]

應該用「他們」 ,情況就好像:
情況1:小明和小強是好朋友,他們經常結伴同遊。
情況2:小美和小麗是好朋友,她們經常結伴同遊。
情況3:小明和小麗是好朋友,「他們」經常結伴同遊。--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06:24 (UTC)[回复]
在多人或多个目标为不同(性别、物种等)情景下,一律用“他”们 逐浪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23:58 (UTC)[回复]
他? They? -Lemonaka 2024年6月25日 (二) 03:04 (UTC)[回复]
英文眾數無論如何都是用 they,反而中國需要看情況。--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25日 (二) 08:07 (UTC)[回复]
其实中文本是最“平等”的语言之一,据我所知所有汉语方言第三人称代词都没有“性”(语法)范畴,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华语)第三人称代词其实只有一个“tā/ㄊㄚ”,“他/她/它”实际上是同一个词(古有“她/它”字,但字/词并非一个概念),新文化运动之后出于翻译西方文学等原因硬造的“她”字 囧rz……不过好像有点离题了,原问题主要是讨论“他/它”的辨析。总之有人显然用“他”无疑。--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25日 (二) 08:57 (UTC)[回复]
跟平等不平等無關,只是中文是相對模糊的語言。跟西方語言,例如法文和德文比較,中文的模糊性其實不限於用字,從語意、文法和邏輯的角度看,中文都是相對模糊的語言。中文的模糊問題,比英文還要嚴重。很多時候,中文的意思需要看上下文才能明白。--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25日 (二) 13:31 (UTC)[回复]
“平等”我是打引号的,当然不是正经语言学概念了。主要是想到目前西方各语言都因为feminism而在提出改革性(语法),认为用he泛指人有性别歧视等,就想说其实中文根本没有这个问题,但当年为了学西方,人为引入代词“她”之后反倒有了这个问题(当泛指人时用“他”而非“她”),而当初引入的重要原因就是学习西方语言。就觉得挺有趣的明显离题,不继续展开了。--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25日 (二) 13:37 (UTC)[回复]
說得對,之前中文沒有「她」這個字,「她」是新文化運動之後,在劉半農(語言學家)等人推廣之下才廣泛使用的。--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25日 (二) 14:01 (UTC)[回复]

關於「臺灣人不敢承認自己是瑞典人」這個命題[编辑]

命題「臺灣人不敢承認自己是瑞典人」

如果這個命題是真的,那表示臺灣人確是瑞典人的子集合,只是臺灣人不敢承認這一點罷了;

如果這個命題是假的,那表示臺灣人敢承認自己是瑞典人,那麼臺灣人依然是瑞典人的子集合。

怎麼會有這樣一個命題,不論是真是假,臺灣人都得當瑞典人呢?怎麼會有這樣一個命題,不論是真是假,都說不通呢?請問問題出在哪裡?---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18日 (二) 23:39 (UTC)[回复]

照你这个逻辑,我问你“你敢不敢承认昨晚你杀了人?”即可将你送入监狱。--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18日 (二) 23:49 (UTC)[回复]
命題「臺灣人不敢承認自己是瑞典人」和「你不敢承認昨晚你殺了人」,並不能相題並論,原因是「臺灣人」、「瑞典人」是定義問題;相反,「殺了人」是一種行為,發生了就發生了,不能當沒有發生過。
另外,有趣的是,根據中時大約10年前的報導,陳耀昌出版的《島嶼DNA》,用醫學和歷史等考據,確認有些台灣人有「源自荷蘭的西北歐血統」。
反而需要留意的是,台灣有點像英國、日本、菲律賓這類島國,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是混血,所以總有一部分國民有特定血統,所以在任何情況下總有部分「臺灣人」有「瑞典人」血統,同時總有部分「臺灣人」沒有「瑞典人」血統,所以「臺灣人不敢承認自己是瑞典人」這個命題本身是一種 over-extension,將多個複雜的群體用 hasty generalization 的方法,硬說成一個 homogeneous 的單一群體的命題。--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19日 (三) 08:14 (UTC)[回复]
自证陷阱 逐浪留言2024年6月19日 (三) 00:02 (UTC)[回复]
不知道「臺灣人不敢承認自己是瑞典人」這句話的前因,其實很難知道這句話是否有道理。情況就好像早前歐美媒體說的「我們都是台灣人」、「我們都是烏克蘭人」之類,意思並不是一個英國、美國白人突然DNA突變成為台灣人或者烏克蘭人。--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19日 (三) 07:40 (UTC)[回复]
假前提:臺灣人是瑞典人。因為在語義上,承認的需要是基於真實的事實,這導致命題中暗含了「臺灣人是瑞典人」是事實的前提--極冷留言2024年6月19日 (三) 12:17 (UTC)[回复]
有道理--重庆轨交18留言2024年6月19日 (三) 14:23 (UTC)[回复]
主要是“瑞典人”、“台湾人”指的是什么,是血统上,还是文化上?要不然的话,就没有血统上的“美国人”,因为真正的“美国人”是印第安土著。——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6月20日 (四) 00:46 (UTC)[回复]
只要認真地研究一下歷史,就會知道從民族的角度,其實「美國人」和「中國人」都是「想像共同體」,血統上都不存在,只是某一個時刻某些人將一大堆不同民族硬給一個名字。「中國人」這個概念是孫文、蔣中正等國民黨人,在推廣「五族大同」之時才創造出來的「想像共同體」。最奇怪的是國民黨所說「五個民族」,其實只包括了後來共產黨所說的「56個民族」中不到10%的種族。到底在國民黨的角度,「五族」以出的其他51個民族是否中國人?值得探討。不過現在很少會以種族去定義一個人到底是什麼人,而是主要看文化和國藉(例如那什麼護照)。--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7:01 (UTC)[回复]
如果从血统分析推论的话,可能现在居住的台湾人有可能存在轻微的来自荷兰的人的血统(由于地理发现、长居、血统融合后)。——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6月20日 (四) 00:50 (UTC)[回复]
僅個人淺見:
那段話的問題出在「臺灣人不敢承認」這七個字。例如「臺灣人敢承認 1 = 0」和「1 = 0」是有不同的含意的,如果「臺灣人敢承認 1 = 0」為真,難道「1 = 0」也必然為真嗎?前者是討論「認可」的問題,後者是討論「事實」的問題,「認可」與「事實」不必然是完全等價的。即使「臺灣人敢承認 1 = 0」為真,「1 = 0」依然還是假,這是無法改變的既成事實。
如果 A 是一個擅於撒謊的人,A 就可以承認或否認任何事,所以 A 的認可幾乎就與事實完全脫勾而沒有關聯了。--Justin545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02:00 (UTC)[回复]
我便直接說了。此事的前因就是我聽聞許多中國網民譏笑臺灣人不敢、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我便很想回應,難道中國人就敢、願承認自己是羅馬尼亞人嗎?其人又有云:臺灣年輕人對中國「自家」的歷史、地理越來越陌生了,我又想回應,難道中國年輕人對羅馬尼亞「自家」的歷史、地理就很熟悉嗎?我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這種思考陷阱,就是這麼荒唐。不論臺灣人、中國人,本都不必熟悉外國甚過於本國。-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20日 (四) 09:07 (UTC)[回复]
请勿在此页宣扬个人主张就某个议题发起讨论,此页面仅回答个人不懂的问题。”你的这段发言明显已经违反知识问答规范。--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09:20 (UTC)[回复]
「中國人不是羅馬尼亞人」並非「個人主張」,也不是「某個議題」,而是如同「」一樣的客觀事實。但如果閣下仍然堅持敝人違規,在這件事上我也可以就此住嘴。-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20日 (四) 15:56 (UTC)[回复]
根本就不是说你这句话“中国人不是罗马尼亚人”违规。让管理员@Ericliu1912来判断判断你的行为,如果你仍然坚持认识不到错误,我只能去布告板提报。--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6:41 (UTC)[回复]
一個人是什麼人(或者更明確一點是那個國家的國民),其實很簡單,他出國時是拿什麼護照?他遇上經濟困難時向那個國家的政府求助?他的選票是選那個國家的領導人?--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6:14 (UTC)[回复]
(※)注意:“请勿在此页宣扬个人主张就某个议题发起讨论,此页面仅回答个人不懂的问题。”在前面已经警告相关用户的情况下,继续无关讨论。--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6:46 (UTC)[回复]
第一,在不能确定回答者是否认为台湾人是瑞典人的情况下,“‘台湾不敢承认自己是瑞典人’是否为真”这一问题属于既定觀點問題的谬误;第二,这个问题是否有谬误其实并不影响到使用“台湾不敢承认自己是瑞典人”这一命题回答相关问题是否有谬误,因为这样做的人明显持有“台湾人是瑞典人”这一观点,而在能够确定回答者持有既定观点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不是逻辑谬误了;第三,即使以此问题推导出台湾人是瑞典人有谬误,这也和台湾人是不是瑞典人无关,参见谬误论证的形式谬误,可以利用反证法来证明这点——假设那可以论证出台湾人不是瑞典人,只需要把其论证过程中的“是瑞典人”换成“不是瑞典人”,就能推导出相反的结论(台湾人是瑞典人),自相矛盾。--罗洛杨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3:35 (UTC)[回复]
其實可以更簡單地找到答案,一般臺灣人出國時是否拿瑞典護照?臺灣人遇上經濟困難時,可否向瑞典政府領取經濟援助?臺灣人的選票上的候選人是否瑞典人?--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6:30 (UTC)[回复]
我覺得就到此為止吧。——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6月20日 (四) 17:24 (UTC)[回复]
請注意,測試編輯功能請使用沙盒,此處並不提供下列服務:
宣揚個人主張或廣告宣傳、政治相關的抱怨、尋求信訪服務。
英維也有類似的警語
We don't answer requests for opinions, predictions or debate.
政治問答確實容易破壞和諧,只是要能夠客觀地判斷是否是政治相關的問答,可能也是另一個難題。--Justin545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7:50 (UTC)[回复]
从这个问题被提出的形式来看,它完全就是一个逻辑问题,重在“承认XXX”这个逻辑,而不在“XXX”这个从句本身。而这比编辑则显然已经完全离题,并不是在讨论逻辑问题,而是将“中国与罗马尼亚”的关系与“中国与台湾”的关系类比(显然这一类比并非逻辑类比,而是包含了强烈的政治观点),并将“荒谬逻辑”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非问题讨论对象),来指桑骂槐、并宣扬政治主张了(尤其是“不论台湾人、中国人,本都不必熟悉外国甚过于本国”这句话,属于赤裸裸的政治观点宣传)。@克勞棣既然“很想回应,……”,那么正常的逻辑当然应该是去中国(大陆)相关论坛回应,却为何在维基百科的知识问答“回应”相关中国(大陆)网民?--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18:07 (UTC)[回复]
閣下分析得完全正確。但從您在此處與我的討論頁所留下的幾近於威脅的「提醒」來看,敝人可不敢像您一樣「哈哈哈」,也不認為這有什麼值得「哈哈哈」的。而您認為我會懼怕您的「提醒」嗎?沒錯,我就是害怕了!所以我不會再延續或強調這個類比,大家明白意思就好。謝謝!-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21日 (五) 00:06 (UTC)[回复]
“提醒”并不是“威胁”,而是TW的常用功能,更何况我只给了你二级提醒而已。至于“哈哈哈”,其他维基人也可观察语境,我相信大家都会认为这只是有关TW自动工具的纯粹的幽默,而且也确实有幽默之处,没有人会理解成“嘲讽”“嘲笑”或“恶意”等等,不必在此做文章。--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6月21日 (五) 00:13 (UTC)[回复]
@克勞棣 @自由雨日 逻辑哲学论 -Lemonaka 2024年6月21日 (五) 01:15 (UTC)[回复]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與《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编辑]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34條:

一、設有行人穿越道、人行天橋或人行地下道者,必須經由行人穿越道、人行天橋或人行地下道穿越,不得在其一百公尺範圍內穿越道路。
六、在未設第一款行人穿越設施,亦非禁止穿越之路段穿越道路時,應注意左右無來車,始可小心迅速穿越。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186條:

斑馬紋行人穿越道線,設於道路中段行人穿越眾多之地點。但距最近行人穿越設施不得少於二〇〇公尺

這很奇怪吧,這豈不是說100公尺到200公尺之間不能設穿越道,行人只能冒著危險穿越馬路嗎。法條這樣定的原因是什麼?--世界解放者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02:59 (UTC)[回复]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186條只是規管政府相關部門,對相關部門畫定斑馬紋行人穿越道線作出要求,並非對行人的要求。我估計原因是斑馬紋行人穿越道線會對駕駛者始終會造成不便,所以對它的設立必須作出管制。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是對道路交通設施的設置者作出要求,《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34條才是對行人穿越行車道路作出要求。--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20日 (四) 06:42 (UTC)[回复]
行人可沿著馬路步行移動至最近的行人穿越設施,再穿越馬路。斑馬線不在您面前,就請您自己走到它面前去。法條沒規定行人不能移動,所以沒有「行人只能冒著危險穿越馬路」的問題。反倒是有不少行人連走到不遠處的斑馬線都懶,自己違規跨越雙黃線、分隔島,就這樣穿越馬路,這危險是自己招致的,不能怪罪法律設計不良。-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21日 (五) 10:05 (UTC)[回复]
我並不支持行人jaywalk,只是覺得兩個法規應該要一致,而不是留個空白區間,又允許行人在這區間穿越馬路。實際上設置的斑馬紋行人穿越道線很多都不符合「距最近行人穿越設施不得少於二〇〇公尺」,因此就有民眾質疑斑馬紋穿越道設置違法的新聞[1][2],結果市政府只好改成枕木紋[3](但枕木紋按規定是設於交岔路口)。所以法規明顯是有瑕疵的,但我沒看到有人想修改。--世界解放者留言2024年6月21日 (五) 11:05 (UTC)[回复]
例如我在這裡貼的這個裡面的案例,望高寮符合規定,高美濕地的距離最近穿越道60公尺、台中榮總是130公尺、台中車站70公尺,都不符合規定。--世界解放者留言2024年6月21日 (五) 11:30 (UTC)[回复]

李氏素颜主持《大白话》之事确在中国大陆地区引起热议?[编辑]

六月查考,偶得一“闻”,其有此言:

提到去年為了慶祝《新聞大白話》YouTube頻道,她突破自身尺度,挑戰百萬訂閱素顏主持……當時的新聞甚至被轉載到大陸,讓李作珩笑說自己大概是全台第一位,因素顏登上對岸新聞的台灣主播。

——黃盈容. TVBS再添3正妹主播!李作珩被封「米倉涼子」 素顏曝光紅到對岸. TVBS新闻网. 2024-05-17 [2024-06-23] (中文(臺灣)). 涉己新闻

就此处声称,鄙人尚无空闲时间考察。望得出处。

( π )题外话:东森已将此前本人于可靠来源讨论上批判的“报道”(即高雄白议员狮城泳装之事)设为私享视频。--WPCD-DTV 2024年6月22日 (六) 19:15 (UTC)[回复]

既然“大概是”,会有很高的考察价值吗。即便有更早的例子,改称少有的,也不碍事。--YFdyh000留言2024年6月23日 (日) 05:07 (UTC)[回复]

關於中國剩餘定理的一個現象[编辑]

,且整數滿足
證明

例如取
,45046除以45045恰好餘1。
我的方法是
設整數a除以5,7,9,11,13分別餘,則
時,顯然1是a的一個特解,故

想請問有無其他證明方法?謝謝!---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23日 (日) 00:49 (UTC)[回复]

H:VISIT提到的Xray分片直连方法有没有可能在手机上使用?[编辑]

如题,已知v2rayNG使用的是Xray-core,支持数据包分片,理论上可以通过分片法直连维基百科(甚至包括V2EXGoogle等其他被SNI的网站),但是VISIT提供的配置文件在v2rayNG上似乎是无效的(至少VPN模式下启动之后直接上不了网了),所以有没有可能通过修改一部分配置文件的内容在手机上直接运行它?--忒有钱 🌊塩水あります🐳留言2024年6月24日 (一) 16:38 (UTC)[回复]

先驗與後驗命題的定義問題[编辑]

命题 § 先驗與後驗中提到:

先驗真(假)的命題是不須借助對實體世界的觀察與經驗即可證成為真(假)的命題,後驗真(假)的命題則需要藉由觀察與經驗才能證成為真(假)。

先驗命題範例如:

但是,如果一個人從未學習過幾何方面與三角形相關的概念,要如何知道什麼是三角形,又什麼是 "角"?而學習幾何的過程,不是 「"需要" 藉由觀察與經驗」才能學會?所以這不算 "後驗" 命題嗎?--Justin545留言2024年6月25日 (二) 04:18 (UTC)[回复]

抽象化或純粹理性的均無需觀察與經驗,抽象化的圖形和角不涉及實體世界,「足球是球體」這樣的命題才是後驗的,因為足球是實體世界的事物。
在學習過程中,或許有實體事物的加入以幫助理解,但即使是實體世界不存在的事物,也同樣可以學習,如「黑洞」這樣的概念在還沒觀測到前就已經提出--極冷留言2024年6月25日 (二) 09:13 (UTC)[回复]
一般而言,一個命題是先驗還是後驗,決定於一個正常人,需不需要經驗,才能知道該命題的真假,如果他(或者她)不需要經驗,就可以知道命題的真假,那麼該命題就是先驗命題,例如原本的問題說的「三角形有三個角」。
不過你提到的「足球是球體」令我想起一個很久之前見過的有趣討論:「足球是圓的」,這個命題是真也是假。是真因為一個正常人,需不需要經驗,會相信「足球是圓的」,所以這是一個真的先驗命題。不過,其實足球是由12個五邊形和20個六邊形組成的,並非真的是圓的,所以這又是一個人假的後驗命題。--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25日 (二) 14:28 (UTC)[回复]
足球並不是由12個五邊形和20個六邊形組成的,只不過大部分的足球被塗上看似如此的黑白圖案罷了,然而,它的每一個「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都是球體的一部分,是微微彎曲的,並不是平面圖形。近幾屆世足賽的比賽用球都不是塗這樣的圖案,難道它們就不是足球了嗎?如果它們是足球,那和它們形狀一樣的籃球、排球、棒球是不是也由12個五邊形和20個六邊形組成的?-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25日 (二) 15:08 (UTC)[回复]
我猜您回覆所要表達的意思可能是:「如果可以從已知(可以是先驗或後驗的知識)而推理出或預測出一個命題的真偽,則該命題是先驗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感覺這先驗命題就有點像是分析命題。對於三角形那個命題,除了漢語的知識外,其他已知幾乎都包含在命題本身的描述裡,所以可以直接推出命題的真偽。但有些命題需要複雜的推理才可證成,譬如費馬猜想是一個複雜的證明,用130页长的篇幅完成了证明;而四色問題則是動用了電腦,耗了1200小時驗證而成。
對於前面這些這麼複雜的命題證明,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已知是既存的事實,然而命題依賴這些已知卻要經過冗長的推理才能判定其真偽,所以在真偽的判定確立之前,這些命題究竟是屬於哪一種命題?是先驗的,後驗的,還是未定的命題?如果在證成之前它們是後驗的命題,那為什麼在證成之後它們又成了先驗命題?另外,靠算牌「8天贏逾千萬」4台灣人遭星賭場識破的新聞裡提到這個集團透過蒐集牌局資訊、利用電腦分析機率來提高賭博的獲勝機率,那麼假如該集團蒐集的資訊夠多、算牌的方法夠精確而能夠得到一個deterministic的準確預測,這樣一來「G集團於2022年12月在新加坡金沙酒店的第nth次賭局的結果是R」這應算是先驗命題還是後驗命題?(G集團、第nth次賭局、結果是R 都是指新聞裡的某一個情境),會不會未來某天量子電腦的技術成熟後,強大的算力讓「足球是球體」這個命題也可以「算」出來而轉變成先驗命題呢?--Justin545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02:13 (UTC)[回复]
不涉及觀察與經驗,可以基於推理判斷真偽的命題就是先驗的,另外命題是先驗後驗與真偽判斷是無關的,一個命題是先驗的同時也可以是未確定真偽的,這正是因為推理本身可能會很困難所致,就如閣下提及的一些數學物理猜想
但當命題提及現實中之事時,如果不是拿來當前提進行推理的話,則將是後驗的,因此若是前提為「G集團有一個能夠得到準確預測的算牌方法,與其他因素無關(時間、地點等)」,「G集團於2022年12月在新加坡金沙酒店的第nth次賭局的結果是R」是先驗的。題外話,然則實體世界之隨機性是遍佈的,只有發生過的事情才是必然,因此若在沒有前提的情況下才需要觀察和經驗,在閣下所提到的推理技術中,也因為其黑箱化才會讓人誤以為其能夠直接沒有前提地推理出來命題吧,如「(已知籃球是球體,籃球和足球相同,則)足球是球體」--極冷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04:04 (UTC)[回复]
閣下提到:
  1. 可以基於推理判斷真偽的命題就是先驗的
  2. 命題是先驗後驗與真偽判斷是無關的
如果依第2點的敘述,命題是否為先驗,和其真偽的判斷無關。那麼為什麼第1點卻說先驗命題是可以基於推理判斷真偽的?在我的理解,似乎有點矛盾...閣下有無具體的命題範例,它目前是無法判定真偽,但又可以基於推理判斷其真偽呢?--Justin545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05:31 (UTC)[回复]
說明:上面所說具體的命題範例指的是具體的「先驗」命題範例。--Justin545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05:46 (UTC)[回复]
因為會有可以但未能的情況,許多未解決的數學問題都屬於此類,如「NP=P」,當真偽判斷只取決於推理時,這當然是先驗的命題,只是有些命題在現有的推理能力下還不能判斷真偽--極冷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10:42 (UTC)[回复]
絕對的「先驗」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羅素的 2+2=4,原則上你必須有下列「後驗」知識:
第一,0<1<2<3<4;
第二,0的概念;
第三,0、1、2、3、4是線性關係,即是0至1,1至2,2至3,3至4的距離相同。--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25日 (二) 13:51 (UTC)[回复]
那近年來流行的惡搞名言「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是不是先驗的?「當我看到閣下的說明之後,我便看到了一個說明」是不是先驗的?-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25日 (二) 15:08 (UTC)[回复]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這句子其實是重言句,是tautology(重複說同一個意思的說話)的一種,後面的句子並沒有為前面的句子提供額外信息;另外,因為是「A是A」,所以邏輯上是必然性的,亦一定是「先驗」。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一般人當笑話說這類「罐頭句子」,沒有問題,甚至有一定的娛樂性,就好似看周星馳電影一樣;不過見到近年傳媒也流行說這類「罐頭句子」,甚至把這些「罐頭句子」用作政論文章的標題,就令人擔心:是文化界出現文化水平下降的問題,還是文化人懶惰而隨手把潮流廢話套用在新聞上。--Stanleykswong留言2024年6月25日 (二) 16:29 (UTC)[回复]
代表「1 = 0」,那麼「若沒錯的話,1 = 0」這句其中的「若沒錯的話」指後面那句話沒錯,也就是為真,所以整句話就是「若,則。」在我理解就是:
1
2
3
所以若沒錯的話,「若沒錯的話,1 = 0」就是閣下說的恆真式(tautology)。--Justin545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06:28 (UTC)[回复]
其實我也常說類似的話,「若沒錯的話,1 = 0」。--Justin545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06:09 (UTC)[回复]
確實可能要有部份的自然數觀念,因為除了三角形,還有四邊形,...,N邊形,這些或許都可代入命題中而保持其先驗的性質。我覺得其中一個問題在於究竟哪些應被當作觀察與經驗,而哪些又不是,在定義中似乎要再更清楚的說明,模稜兩可的定義不太像是形式科學的風格。--Justin545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03:07 (UTC)[回复]
定義是不是應該要清楚到沒有任何「各自解讀」的誤解、曲解空間?因為真理只有一個,但各自解讀可能會得到好多個,難有共識。--Justin545留言2024年6月26日 (三) 03:33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