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低地阿勒曼尼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低地阿勒曼尼語
Niederalemannisch
母語國家和地區 德國
 法國
 瑞士
 奧地利
區域中歐
語系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語言代碼
ISO 639-3

低地阿勒曼尼語 (德語:Niederalemannisch)是指零散分佈於法國最東部、德國瑞士邊境至奧地利西北部的阿勒曼尼語方言。根據地理分佈,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東部的康斯坦茨湖阿勒曼尼語(位於德國的康斯坦茨湖北岸和奧地利福拉爾貝格州北部)以及西部的上萊茵阿勒曼尼語(包括法國的阿爾薩斯語、德國的黑森林低地阿勒曼尼語和瑞士的巴塞爾德語英語Basel German)。

特徵[編輯]

低地阿勒曼尼語最明顯區別於高地阿勒曼尼語最高阿勒曼尼語的特徵就是詞首仍然保留/k/而沒有轉化為/x/。參見高地德語子音推移

爭議概念[編輯]

西部和東部的低阿勒曼尼語除了定義中提到的語言外,幾乎沒有什麼共同點:上萊茵河地區的方言受到南法蘭克語的影響,康斯坦茨湖和阿爾卑斯河地區的方言受施瓦本方言的影響。因此,胡戈·施特格和卡爾海因茨·雅各布將傳統的低阿勒曼尼語劃分為上萊茵阿勒曼尼語和康斯坦茨湖·阿勒曼尼語兩組。[1]在「上萊茵阿勒曼尼語」中,他們選擇了弗里德里希·毛雷爾的「上萊茵語」,其將阿勒曼尼語分為施瓦本語、上萊茵語和南阿勒曼尼語,並無「低阿勒曼尼語」。[2]彼得·維辛格基於對聲樂系統的結構主義研究,也提到了傳統的低阿勒曼尼語區域;但他只提到了其西部的低阿勒曼尼語區域(=施特格/雅各布的上萊茵阿勒曼尼語)和東部的中阿勒曼尼語(=施特格/雅各布的博登湖阿勒曼尼語),其中他提到了到鄰近口語的廣闊過渡空間

分支[編輯]

低地阿勒曼尼語(在傳統意義上)分為兩個亞組:博登湖阿勒曼尼語或中阿勒曼尼語和上萊茵阿勒曼尼語或低阿勒曼尼語(狹義):

博登湖阿勒曼尼語[編輯]

  • 阿爾高語(南部)
  • 巴爾-阿勒曼尼語
  • 南符騰堡語
  • 福拉爾貝格語(尤其是北部)
  • 瑞士湖岸邊的各個湖泊群落

上萊茵阿勒曼尼語[編輯]

詞彙舉例[編輯]

低地阿勒曼尼語 高地阿勒曼尼語 標準德語
grien    /g̥ʁ̥ɪə̯n/ grüen    /g̥rʏə̯n/ grün
Johr      /jɔɐ̯/ Johr      /jɔːr/ Jahr
kumme    /kʰumə/ choo      /χoː/ kommen
derfe     /d̥ɛɐ̯fə/ dörfe    /d̥œrfə/ dürfen
Hüüs /hyːs/ Huus /huːs/ Haus
üs /ys/ us /us/ aus
klei /kʰlaɪ̯/ chlii /χliː/ klein

使用人數的下降[編輯]

低阿勒曼尼語現在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來自附近的其他方言,另一方面來自高地德語標準德語)或大規模地區行為。

從19世紀末,尤其是自1945年以來,德國的低阿勒曼尼語分別越來越受到阿爾高鄰近的施瓦本方言巴伐利亞語的影響,並逐漸被這些或高地德語的更接近形式所取代。例如,在上施瓦本地區,施瓦本方言已經在20年的過程中發展起來。19世紀,在巴特瓦爾德塞拉芬斯堡之間的方言邊界仍然存在之後,它傳播到了博登湖。在阿爾薩斯地區,低阿勒曼尼語被法語取代,法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也是越來越多的交流語言,而在瑞士巴塞爾,它被西南部毗鄰的高阿勒曼尼語所取代。相比較而言,屬於低阿勒曼尼語的福拉爾貝格語具有抵抗性。

此外,阿勒曼尼語的區域形象也受到了低阿勒曼尼語族作為一種少數群體甚至外來語言的觀點的影響,這種語言不如高地德語及其周圍方言。然而,最近有一些孤立的教師和其他聲音也要求保留低阿勒曼尼語的當地方言,因此也提倡多語言文化。另一方面,在阿爾薩斯,方言幾乎沒有傳給年輕一代,這標誌着該地區向法語區的過渡。

參考文獻[編輯]

  1. ^ Hugo Steger,Karlheinz-Jakob. Raumgliederung der Mundarten. Vorstudien zur Sprachkontinuität im deutschen Sprachraum im deutschen Südwesten. Historischen Atlas von Südwestdeutschland 7 (Stuttgart). 1983 (德語). 
  2. ^ Friedrich Maurer. Neue Forschungen zur südwestdeutschen Sprachgeschichte. Vorarbeiten und Studien zur Vertiefung der Südwestdeutschen Sprachgeschichte (Veröffentlichungen der Kommission für geschichtliche Landeskunde in Baden-Württemberg B. 33). 1965: 1-46 (德語).